中国科学院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并回顾了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中国科学院统筹院内优势力量,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的科研历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关锋出席会议并讲话。欧阳自远院士、朱日祥院士、吴福元院士、王赤院士、李献华院士、嫦娥五号、六号总设计师胡浩等20余位海内外院士专家出席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何宏平副院长表示,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一直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航天重大科技任务。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后,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相关研究工作,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全力组织科研攻关,抢占空间科学领域科技制高点,科研人员协同奋进,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彰显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关锋主任表示,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举国振奋、举世瞩目。这些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认知。希望有关方面能通过航天重大工程,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希望更多的科学家利用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获取的地外样品和科学数据,取得更多成果、更多发现,造福人类社会,拓展人类文明。

在科研成果发布环节,广州地化所崔泽贤工程师系统介绍了一年来研究所基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的多项突破性发现,包括揭示月球背面岩浆活动历史和月球背面太空风化特征等。其中,徐义刚院士领衔的团队,针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的玄武岩岩屑,开展了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工作。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本地及附近发育约28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低钛月海玄武岩,揭示月球背面同样存在年轻的火山活动。其Sr-Nd-Pb同位素显示该玄武岩具有十分亏损的月幔源区,揭示了月幔物质组成是南极-艾特肯盆地乃至月球背面缺乏大规模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研究团队发现嫦娥六号月壤缺乏在月球正面样品中常见的气相沉积层,有着更薄的非晶层,更低的npFe⁰密度和更大的npFe0晶粒尺寸等特征。这些现象表明,太阳风辐射在嫦娥六号样品太空风化过程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提出月球正背面太空风化差异是由月球独特的空间环境造成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崔泽贤工程师介绍广州地化所相关研究情况

发布会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总台等30余家权威媒体现场报道。媒体记者就嫦娥六号月壤研究的最新进展向与会专家进行了提问。

中国科学院机关、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国家天文台和广州地化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发布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