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3名博士生获2020年度中科院朱李月华奖学金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了2020年度各项研究生冠名奖学金评审结果,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胡霞、李赟、黄晨晨荣获2020年度“中科院朱李月华奖学金”。

  胡霞是2015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陈华勇研究员,攻读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课题为《岩浆热液相关的铁(铜)矿床中磁铁矿成因机制及其成矿与勘查指示》。论文围绕岩浆热液相关的铁(铜)矿床中磁铁矿成因机制与勘查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南美洲秘鲁和智利等国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新疆等地岩浆热液相关的7个矿床的磁铁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成矿期次研究,结合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分析、XRD分析、EPMA和LA-ICP-MS分析,查明了各个矿床磁铁矿的物理结构和地球化学成分特征,揭示了不同类型磁铁矿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为下一步指导矿产勘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生学习态度端正、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表现优异,部分科研成果已在《American Mineralogist》、《Ore Geology Reviews》、《Mineralogical Magazine》、《地球化学》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同时,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及研究论坛,曾获第六届和第八届“矿物与成矿”研究生学术论坛展板一等奖和口头报告三等奖、第十二届广州地化所研究生论坛口头报告三等奖;并于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交流学习一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

  李赟是2017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袁鹏研究员,攻读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课题为《典型黏土矿物在甲烷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综合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中两种典型黏土矿物(高岭石和蒙脱石)对甲烷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深化了对高岭石和蒙脱石这两种典型黏土矿物在甲烷水合物形成中作用的认识,在分子层次上探讨了蒙脱石和高岭石结构和表面性质对甲烷水合物异相成核的影响和机理;提出“黏土矿物-甲烷水合物的界面作用”是控制甲烷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矿物作用的关键,为深入理解黏土矿物结构和表-界面性质在甲烷水合物形成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该生勤奋刻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工作积极主动,已具备了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并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Clay Science》、《Langmuir》、《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发表SCI论文3篇。

  黄晨晨是2016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麦碧娴研究员,攻读专业:“环境科学”,研究课题为《典型电子垃圾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该生勤奋好学,虚心进取,勤于思考,能够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相关文献,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熟练的掌握了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理及仪器分析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同时,积极参加所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在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上做口头报告,在第40届SETAC北美年会上做展报交流。部分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SCI论文3篇,其他非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荣誉。

  教育处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