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深地能源地质和工程的微观-宏观研究:低渗介质与基质-裂缝相互作用
应廖玉宏研究员邀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胡钦红 教授 将于5月7日(周三)访问我所并在标本楼722会议室做学术报告,欢迎大家参加并积极讨论!
报告题目:深地能源地质和工程的微观-宏观研究:低渗介质与基质-裂缝相互作用
报 告 人:胡钦红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报告时间:5月7日(周三)上午9:30
报告地点:标本楼72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多孔介质与能源地质学家,美国亚里桑那大学博士、美国能源部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美国地质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富布赖特学者、美国地质学会能源地质分会主席、“海外长江讲席教授”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级教授、《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主编、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前终身杰出教授,荣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罗伯特·R·伯格杰出研究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已发表260多篇SCI检索论文,指导多类型团队人员220多名。
报告摘要:“双碳”背景下的能源地质和工程研究包括页岩油气高效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绿氢地质储存、高放核废料地质处置、增强型地热能利用等领域,涉及砂岩、碳酸盐岩、泥页岩、盐岩、花岗岩和玄武岩等岩体,并普遍发育天然裂缝或需要人工造缝。纳米岩石物理研究包括了岩石性质、流体(地层水、液态烃、气体、超临界CO2)性质、以及岩石和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需要考虑具有大量纳米级孔隙的低渗岩石和深地环境的热-流-力-化-生耦合过程,而致密低渗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孔径分布、孔隙形状和孔隙连通性)和基质-裂缝相互作用,对宏观流体渗流及质量-热量传输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报告围绕多类型地质岩体的微纳米孔隙和裂缝双重体系,自主研发互补性-多方法-多尺度融合的纳米岩石物理研究技术体系(如液体-气体扩散、亲水-亲油相纳米示踪剂及微米尺度激光剥蚀-ICP-MS的示踪元素分布成像等),展示大科学装置(小角中子和X射线散射)的独特应用,进行理论(双区孔隙连通性)和方法(仪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创新,明晰多类型岩体的储-盖层应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