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金等-AMT:全球首个气溶胶微量元素可溶性测量国际对比实验
气溶胶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其可溶性。然而,采用不同方法测得的可溶性数据往往难以直接比较。为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首次对八种常用的气溶胶可溶性微量元素提取方法开展了国际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分析的七种微量元素,相比于醋酸缓冲溶液,使用超纯水作提取剂测得的可溶性偏低。不同实验室超纯水提取结果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具体操作细节的不同,而与采用浸润式还是流动式提取方式无显著关联。该研究还发现,在提取地壳元素(铝、铁、锰)时,醋酸缓冲溶液提取法所获得的可溶性组分显著低于Berger提取法。该研究指出,虽然气溶胶来源与传输过程也会影响最终测得的微量元素可溶性,但通过制定涵盖分析方案、数据处理与数据验证的“最佳实践”指南,将有助于增强气溶胶微量元素可溶性数据的可比性。
本研究完成了全球首个气溶胶微量元素可溶性测量国际对比实验,为建立气溶胶可溶性微量元素标准提取方法、深入认识气溶胶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成果于2025年11月由《Atmospheric Measurement and Techniques》正式发表。在正式发表的当月,该论文便被“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SOLAS)国际研究计划作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先进环境装备与污染防治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唐明金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21003)、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未来伙伴网络计划(164GJHZ2024011FN)等项目支持。
论文信息:Tang, M. J.(唐明金), Perron, M. M. G., Baker, A. R., Li, R.(李锐), Bowie, A. R., Buck, C. S., Kumar, A., Shelley, R., Ussher, S. J., Clough, R., Meyerink, S., Panda, P. P., Townsend, A. T., and Wyatt, N.: Measurement of soluble aerosol trace elements: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of eight leaching protocols, Atmos. Meas. Tech., 18, 6125-6141, 10.5194/amt-18-6125-2025, 2025.
论文链接:https://amt.copernicus.org/articles/18/6125/2025/

八种提取方法测得的气溶胶Fe可溶性对比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