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泉等-GRL:放射性和稳定同位素示踪高铌玄武岩中再循环组分

  

 高铌玄武岩(HNB:Nb > 20 ppm)和富铌玄武岩(NEB:10 ppm < Nb < 20 ppm)是俯冲带中一类特殊的岩石类型,其铌含量显著高于典型的弧岩浆岩,类似于洋岛玄武岩(OIB)。这类岩石常与俯冲带埃达克岩共生,并出现在洋脊俯冲或板片断离等构造背景中,因此HNB–埃达克岩组合被广泛视为识别古俯冲事件的重要标志。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埃达克岩源自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而HNB则源于受埃达克质熔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其中铌的富集与交代成因的角闪石分解有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HNB与埃达克岩在成因上无关,只是偶然共生;HNB更可能来源于软流圈地幔中古老再循环洋壳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地幔地球化学学科组刘海泉副研究员、徐义刚研究员、黄小龙研究员,与李杰研究员、张龙副研究员、张乐高级工程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Thierry Calmus教授和圣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学Alfredo Aguillón-Robles博士合作,选择环太平洋俯冲带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经典的Santa Clara HNB-埃达克岩组合以及San Quintín高铌玄武岩为研究对象,运用Mo-Sr-Nd-Hf-Pb同位素示踪手段,揭示了高铌玄武岩中的古老再循环洋壳及蛇纹岩组分:

 1)Santa Clara埃达克岩表现出相对亏损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类似于东太平洋洋隆玄武岩(图1),支持其来源于滞留的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成因模型;

 2)Santa Clara和San Quintín高铌玄武岩展现出相对于埃达克岩富集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图1),表明其成因与古老再循环洋壳相关,而非年轻俯冲板片的参与;

图 1 高铌玄武岩-埃达克岩组合Nd-Hf同位素组成与全球大洋玄武岩数据

图 2 高铌玄武岩Mo-Nd-Hf-Pb同位素组成

图 3 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高铌玄武岩-埃达克岩成因模型图

 3)高铌玄武岩中Mo同位素的富集与Nd-Hf-Pb同位素变化之间存在协同变化趋势(图2),进一步指示再循环蛇纹岩化地幔组分对HNB的成因贡献(图3)。由于在俯冲带氧化环境下,重的Mo倾向于通过熔流体进入地幔楔,残留洋壳通常具有轻的Mo同位素组成。然而,在板片和地幔楔蛇纹岩还原流体的缓冲下,Mo倾向于不分馏,因而蚀变洋壳的重Mo同位素组成得以保存;同时,板片蛇纹岩流体在上升过程中通过与残留洋壳反应,可能使残留洋壳发生Mo同位素再富集。因此,HNB中重Mo同位素组成可能反映了蛇纹岩流体与再循环洋壳的相互作用(图3)。

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4YFF0808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373002)和重点项目(42330305)以及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3A1515011009)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Liu, H.-Q., Li, J., Calmus, T., Aguillón-Robles, A., Zhang, L., Zhang, L., Huang, X.-L., Xu, Y.-G., 2025. Radiogenic and Stable Isotope Evidence for Recycling of Ancient Oceanic Crust in High-Nb Basalts from Baja California, Mexico.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2, e2025GL115035.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5GL115035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