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在菲律宾中生代斑岩型矿床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斑岩型铜矿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其广泛分布于汇聚板块边缘,以环太平洋带最为突出。菲律宾作为环太平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近53亿吨的斑岩型铜矿储量,居世界第四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菲律宾内格罗斯-马林杜克区域(30–15 Ma)、吕宋岛(23–0.99 Ma)、棉兰老岛(11.2–1.6 Ma)等区域的新生代斑岩型铜矿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中部宿务-薄荷区域的斑岩型矿床却研究较少,具体表现在:(1)成矿过程缺乏精细解剖;(2)致矿岩体的性质和成岩机制也尚不清楚;(3)成矿和成岩年龄缺乏有效限定。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流体成矿作用学科组张宇博士后(现为中南大学特聘副教授)和陈华勇研究员,对宿务岛中部地区的Atlas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1420 Mt @ 0.45% Cu, 0.24 g/t Au)开展了详细的矿床解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黄铁矿Re-Os分析、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致矿岩体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Atlas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与钾化相关的石英-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脉和与绢英岩化相关的硬石膏-黄铁矿-黄铜矿±镜铁矿脉;(2)致矿岩体Lutopan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08.5 ± 1.6 Ma(图1),对应岩浆具高氧逸度和高水含量特征,其源于年轻的下地壳重熔或壳幔相互作用,且通过角闪石的分离结晶演化成类埃达克岩属性;(3)在黄铁矿NaClO蚀刻内部结构鉴定的基础上,利用黄铁矿Re-Os定年方法获得Atlas矿床形成的年龄为110.2 ± 5.6 Ma(图1),该结论使得Atlas矿床成为菲律宾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矿床和唯一的中生代矿床(图2),推测其形成可能与120–100 Ma期间活跃的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相关。

图1 Atlas矿床致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黄铁矿Re-Os年龄

图2 菲律宾(a)和环太平洋(b)斑岩型铜矿床年龄统计图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Mineralium Deposita期刊上,得到了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35”培育项目(135PY201606)和院先导计划项目(XDB18000000)的资助。文章信息如下:

  Yu Zhang, Jing Tian, Pete Hollings, Lin Gong, Iglas Alburo, Al Emil Berador, Dennis G. Francisco, Jie Li, and Huayong Chen*. Mesozoic porphyry Cu–Au mineralization and associated adakite-like magmatism in the Philippines: insights from the giant Atlas deposit. Mineralium Deposita: 2020, 55: 881-990.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6-019-00907-2  

 (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