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运动与成矿作用”联合学术研讨会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论坛第036期顺利召开

  

  燕山运动作为影响中国大陆形成的重要造山运动之一,自1927年翁文灏先生提出“燕山运动”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 

  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对“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班公-怒江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众多新的认识和见解。 

  为了加深对燕山运动的认识,厘清燕山运动的时限及其中国大陆的影响,2018526日和27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召开了以“燕山运动与成矿作用”为主题的联合学术研讨会(暨第36期鳌山论坛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两个重点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和“多板块汇聚与晚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深部过程”联合举办,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及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承办。“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和“多板块汇聚与晚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深部过程”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张岳桥教授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深地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董树文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吕志成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蒋少涌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外二十余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本次联合学术研讨会。 

  会上,董树文教授作为首席专家,首先作了会议致辞,并作了关于“东亚汇聚的深部结构”的特邀报告。张国伟院士对本次会议寄予极高的期望,希望在对我国燕山运动做出研究的同时,能够站在全球的高度,讨论燕山运动在全球的响应。 

 

深地专项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董树文教授致辞 

    

  另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林伟研究员、孟庆任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于胜尧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郑建平教授,南京大学张岳桥教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阳杰华研究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少峰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杨晓勇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王晓霞研究员等24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做专题汇报 

    

  专家学者就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燕山运动A幕变形、燕山期陆缘岩浆成矿作用、多板块汇聚体制下的陆内变形与传播、板块俯冲与燕山期成矿、燕山期成矿的深部动力学等燕山运动的关键科学问题看展了研讨,分析了当前研究进展,梳理了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变形、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等亟需解决的重点科学问题。 

 

“多板块汇聚与晚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深部过程”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张岳桥教授做专题汇报

 

四位专家认真聆听专家汇报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上述学术活动的基础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如下的问题达成共识,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1)古太平洋、鄂霍茨克洋、班公-怒江洋在中侏罗纪开始向中国大陆俯冲和碰撞汇聚,形成了3个特定的陆缘构造带,这些陆缘造山带向大陆内部传播应力,导致大规模的陆内造山、逆冲作用,形成了东亚特有的晚中生代多板块汇聚体系。 

  2)燕山运动主要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主变形期,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70-135 Ma,以挤压缩短与陆内造山为主;第二期为主伸展期,中晚白垩世, 135-80 Ma;第三期为弱挤压变形期,晚白垩世, 80-65 Ma,表现为弱伸展、弱挤压。 

  3)进一步理清了燕山运动与大规模成矿的内在规律,为岩浆作用与金属矿产的关系,成矿作用的期次和空间分布规律,成岩成矿作用与深部过程的关系,进一步建立汇聚带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4)对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对于俯冲碰撞给华北克拉通和华南陆块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班公-怒江地区由于洋壳物质的缺失,研究程度仍然很浅,下一步的工作需要对其加深研究。 

 

联合学术研讨会现场

    

  今后,需继续推进燕山期多板块汇聚体制下陆内变形传播途径和方式,燕山期陆内变形与传播如何控制陆内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加强对燕山运动的认识。另外,要对比同时期全球的地质事件,厘清燕山运动的全球性变化。 

  本期联合学术研讨会经过两天的研讨,梳理了燕山运动的时限及演化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达到了预期目的。 

 

联合学术研讨会合影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办公室 

  “多板块汇聚与晚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深部过程”项目办公室 

  中国海洋大学 

  联合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