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四位博士生荣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根据中国科学院科发前字〔2013113号文件“关于公布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评审结果的通知”,广州地化所张凯博士生荣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田密、张艳利和马林3位博士生荣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曾永平研究员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张凯同学是2008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曾永平研究员,研究课题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沉积状态、河流运输、大气迁移及区域演化规律》。论文以东江下游流域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和直链烷基苯来评估人为活动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珠江上游地区PAHs的河流通量来评估珠江三角洲区域人为活动对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的贡献以及运用气溶胶分级采样技术研究颗粒态PAHs和多溴联苯醚的大气干沉降以及室内环境中大气颗粒态PAHs的呼吸暴露。目前已发表国际SCI论文13篇(其中8篇为第一作者论文,其中含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S&T封面文章1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其中1篇为通讯作者论文)。

田密同学是2008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麦碧娴研究员,研究课题为《卤代阻燃剂和多氯联苯在珠三角典型污染地区的大气-植物交换及来源解析》。论文对广东清远电子垃圾拆卸区和其邻近农村对照区大气和植物叶片中HFRs的浓度水平、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部分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等SCI收录期刊上公开发表。

张艳利同学是2007年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王新明研究员,研究课题为《珠江三角洲大气中二次污染物重要前提物和破坏臭氧层物质(ODS)的研究》。论文在区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方面成果突出,一是针对珠江三角洲作为破坏臭氧层物质和卤代温室气体的卤代烃,以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时空分布、演化趋势和排放量估算;二是针对珠江三角洲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前体物VOCs的研究,明确了珠江三角洲重要前体物类型和主要来源;三是通过系统深入的测试探讨了我国汽油油品质量对区域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研究成果发表论文8篇,SCI收录6篇,其中第一作者在重要期刊JGR-AtmospheresJ. Hazardous Mat.等杂志发表4篇。曾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口头报告,获国家留学基金、香港优才计划等多项奖学金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马林同学是2009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强研究员,研究课题为《藏南冈底斯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镁铁质侵入岩与共生岩石的成因及其对地壳生长、深部动力学的启示》。论文围绕藏南中新生代幔源岩浆作用与地壳生长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性认识:(1)弧下地幔富水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可能是藏南地壳生长的主要机制;(2)低角度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在晚白垩世早期(100-85Ma)发生板片后撤导致了同期冈底斯大规模岩浆爆发事件。上述成果以第一作者分别发表在发国际一区刊物《Chemical Geology》和《Lithos》(2篇)上,其中发表在《Chemical Geology》(2013)上有关藏南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的辉长岩的文章,被国际著名青藏高原的地质学家台湾大学的锺荪霖教授评价为“This m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Lhasa block and should be published timely.”。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最高奖励,2013年度共评选出院长特别奖50人、院长优秀奖300人,优秀导师奖49人。

研究生部

20131014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