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昆仑心连心——广州地化所团委代表走访慰问时代楷模遗属并重走巡边路
为响应我党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的号召、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青年团干思想政治站位,2025年6月28日,广州地化所团委委派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开展野外科考工作的深地第三团支部支委沈明宏、蔡铭泽携广州分院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王核研究员、青年代表孙志强,走访慰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遗属。这趟跨越万里的行程,开启了“岭南昆仑心连心”的感人篇章。
临近拉齐尼·巴依卡遗属家门,一只护家犬迎上前来。随行护边员笑言:“放心,拉齐尼家的狗不咬人。”拉齐尼的妹妹都来提汗热情接待了慰问组。得知慰问组成员来自广州,都来提汗欣喜地表示:“广州我们知道,离深圳很近。我爸爸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去年刚去过深圳呢,可惜他这两天在乌鲁木齐开会。”一句“去过深圳”,瞬间拉近了岭南与昆仑的距离。
团委青年代表们为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的遗属送上了符合当地习俗的慰问品,并转达了各级团组织对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深切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强调其精神是值得新时代青年学习传承的宝贵财富,楷模遗属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同时,代表们特别关心了家中晚辈的成长,当听到拉齐尼的孩子有一个“长大后要当军医,学成回到红其拉甫守护边防战士和乡亲们健康”的感人理想时,代表们深受触动,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坚定信念,早日实现这一传承奉献精神的美好理想。
所团委青年代表沈明宏、蔡铭泽慰问拉齐尼•巴依卡同志遗属
随后,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的妹妹都来提汗,带领团委青年代表们参观学习了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同志事迹陈列纪念室,生动地讲述了拉齐尼·巴依卡同志“一家三代心向党”、在红其拉甫边境惊心动魄为国戍边的爱国故事。室内,一幅幅擦拭得锃亮、悬挂整齐的照片,无声诉说着三代人的忠诚足迹。拉齐尼各个时期的英姿则布满了墙壁:从在武警部队服役时从事站岗与训练,到英姿勃发的“帕米尔雄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壁龛:珍重陈列着拉齐尼的“时代楷模”勋章、荣誉证书。
都来提汗动情地介绍道:“看,这就是我爸爸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他是红其拉甫的第一批护边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常对我们说:‘护边员就是祖国移动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拿命也要守住的家乡。’ 拉齐尼从小就是听着爸爸的巡边故事、跟着爸爸的脚步长大的。爸爸的言传身教,把‘为国守边’四个字,像昆仑山的石头一样,牢牢刻进了拉齐尼的心里。” “爸爸把护边的‘接力棒’交给了拉齐尼,拉齐尼用生命践行了诺言。现在,我们全家,还有更多的塔吉克乡亲,都在继续走着父兄没走完的路。护边员的魂,就是像石头缝里的小草,风再大、雪再厚,根永远扎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都来提汗为青年代表讲述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同志事迹
忆往昔峥嵘岁月:高原上的坚守与变迁
参观学习结束,王核研究员与都来提汗聊起了塔县红其拉甫区域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历史变迁。王核分享了他二十年前及十几年前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科考的亲身经历:“那时候条件真是艰苦啊。我们地质队员进无人区,没有路,全靠双脚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深山里一步步蹚出来。补给跟不上。晚上住的是简易帐篷,寒风刺骨,高原反应让人彻夜难眠。但正是这片土地的召唤和边疆人民(像巴依卡大叔、拉齐尼这样的护边员)的守望相助,支撑着我们岭南来的科研人一次次挺进昆仑。”
都来提汗深有感触地回应道:“是啊,王研究员说的我们都经历过。二十年前的红其拉甫,比现在难得多。那时候口岸和牧区的基础设施很差,路都是‘搓板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从县城到口岸298公里要走整整一天,扬起的尘土能把天都遮住。冬天大雪封山是常事,有时积雪能埋到腰。生活上,很多地方没电没自来水,取暖靠牛粪,通讯更是想都不敢想。氧气比平原少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真不是夸张,很多守边护边的乡亲和官兵,落下了一身高原病——手指冻伤变形、关节疼痛、脱发失眠、心脏肥大……都是这片土地留下的印记。” 她望向窗外连绵的雪山,语气坚定:“但再苦再难,像巴依卡爸爸、拉齐尼哥哥这样的护边员,还有一代代的边防战士们,从来没退缩过。就像我们塔吉克谚语说的,石头砸下来,雄鹰会飞走,但石头缝里的小草会留下来。我们就是那扎根石头缝里的小草。”王核与都来提汗的对话,正是“岭南昆仑心连心”的生动注脚,诉说着不同岗位奋斗者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的坚韧与付出。
王核与都来提汗亲切交流
追寻足迹,感悟初心
带着对楷模的无限追思,青年代表们怀揣着崇敬的心情奔赴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重走了一次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生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奉献的巡边之路,踏上了追寻楷模足迹、感悟初心使命的精神之旅。行走在庄严的国门下,耳畔是呼啸的山风与游客的吸氧声,皑皑雪山映衬下,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代表们仿佛穿越时空,追寻着英雄的身影。
“重走这条巡边路,才能真正体会到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日复一日坚守的不易,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深沉厚重。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和信仰淬炼。”青年代表们如是说。代表们深切感受到楷模“扎根昆仑山,甘当昆仑石”的家国情怀,领悟到“巡逻护边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的责任担当,以及“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的崇高品质。这条巡边路,是无数边防将士用生命守护的忠诚路,如今也成为激励青年一代砥砺前行的信仰之路、奋斗之路。此刻,孩子那“回到红其拉甫当军医”的理想,在巡边路上显得愈发珍贵和崇高,这是楷模精神最生动的延续。站在巍峨国门下,代表们心中激荡着“岭南昆仑心连心”的强烈共鸣——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雪域边关,守护家国的赤诚之心同样炽热。这共鸣,源自巴依卡父子用一生诠释的“活着界碑”精神,也源自王核等地质科研工作者在昆仑深处跋涉的足迹。
团委慰问组与拉齐尼•巴依卡同志遗属在党旗下合影
从“学习事迹”到“重走巡边”,这是一次传递组织关怀、弘扬共青团优良传统的关怀之行,更是一次青年干部沉浸式的铸魂之旅。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团委团干及青年代表们身临其境地感悟了楷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磅礴力量,陈列室内三代护边员的无声誓言、王核研究员分享的科考艰辛与都来提汗回忆的戍边往昔,以及下一代传承者那扎根边疆、服务家国的朴素而伟大的理想,不断激励着广大团员青年将爱党爱国、无畏坚守的精神在科研领域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及科技创新事业守疆戍边、开疆拓土。
团委青年代表们表示,拉齐尼·巴依卡同志英勇坚毅、爱党爱国的精神令人崇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将巡边路上汲取的精神养分带回科研岗位、带回青年群体,引导更多青年学习楷模、崇尚楷模、争当楷模,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勇毅前行,贡献无悔青春。正如王核研究员所言:“无论是为国寻矿的科研人,还是像巴依卡、拉齐尼父子那样为国戍边的护边员,我们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做一行爱一行,像昆仑石一样,深深扎根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岭南昆仑心连心’的根基所在。”